上海热线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大众在享受优良环境所带来福祉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对各种环境问题的有效治理,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也是长期、持续、深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的必然要求。
10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民意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发布2019年度《中国城市居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调研采用了国际先进的计算机辅助电话问卷调查系统(CATI),对中国35个主要城市的3508位居民进行了随机抽样和电话问卷调查,旨在了解我国主要城市的民众对环境整体质量的感知、对政府环保绩效的评价、对政府环保治理的信心以及自身的环保意识和态度。
本次调查报告显示,在饮用水与食品安全方面,认为这两者比较安全(6分及以上)的受访者占比分别为75.3%和69.7%。从纵向比较来看,与2017年的73.5%和68.5%相比有所提升,也高于以往任何一期调查的水平;从横向比较来看,饮用水的整体安全度一直明显高于食品安全程度,这也表明食品安全将继续成为今后治理工作的重点所在。
本次调查中认为环境污染对自身健康造成明显影响的受访者的占比为33.2%,显著低于2017年的51.4%,但仍有45.8%的民众认为所在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少量伤害。由此看来,当下我国主要城市环境治理工作依旧任重而道远。
随着基本环保知识的科普和媒体宣传力度的增强,我国城市居民对于基本环保知识的认知明显提高,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对环境问题有一定关注,并认为自己的行为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这与现阶段民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提升的大趋势基本吻合。调查中发现,超过80%的受访者表达了要为环保做出贡献的意愿。其中,73.2%的受访者愿意为环保捐款,82.7%的受访者愿意为环保做义工,与往期相比略有上升。此外,80.8%的受访者支持春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政策,68.2%的受访者支持汽车限号出行政策,与往期调查基本持平。
随着垃圾分类政策在国内各主要城市的逐渐落地,垃圾分类也成为当前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次调查专门围绕民众的垃圾分类意愿和对所在城市垃圾分类工作的评价进行了调查。94.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进行垃圾分类,但相比之下,当前垃圾分类的政策效果与民众预期仍有一定的差距,约半数(51.6%)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的效果还可以,而39.1%的受访者则认为现阶段垃圾分类的效果不太理想甚至很不理想。
公众不仅是环境问题的主要影响对象,也是今后环境问题治理的参与主体。环境问题治理逐渐步入深水区,政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随之增加,愈来愈多的环境问题治理需要公众参与,但公众的环保意愿和行为倾向尚未完全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下一阶段环境治理工作的重点将是:如何在保持公众环保热情的同时,引导和鼓励公众有序参与环境问题的治理,并将民众的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首先,要持续加大对环境问题治理的投入,进一步提升整体环境质量。唯有持续优化环境质量,提升政府环保绩效,才能继续将公众的环保意识保持在高位水平,进而为后续的环保治理工作筑牢坚实的民众基础。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对公众环保行为的引导,特别是对日常环保行为的鼓励与支持。要完善垃圾分类的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奖罚并举的方式,继续提高民众意识,特别是垃圾分类的践行度。
最后,要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环保政策的决策过程,建立多方参与、多元并进的共治体系。只有主动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部分决策过程,提升决策质量,才能最大程度地争取民众对环境治理工作的广泛支持。亿博电竞 亿博官网亿博电竞 亿博官网亿博电竞 亿博官网
本文由:亿博电竞,竞技,电子竞技,亿博官网提供